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部的侵扰。一般来说,元朝以前的“外患”主要来自陆地,尤其是北方和西北地区。到了元朝以后,尤其是从明朝开始,海上入侵的威胁逐渐增多,尤其是“倭寇”问题日益严重。虽然在明朝前期,得益于强大的国力,明朝还能够有效应对这些威胁,但到了明中期,尤其是嘉靖年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衰退,“倭寇”问题愈发严重,甚至还面临西洋海盗的威胁。这些来自海上的外患,促使明朝自朱元璋开始,逐步加强了海军建设,重视海防的强化。 一、明代的海防制度 早在宋代,为了防御契丹贵族的侵袭在线配资开户,宋政府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建立了刀鱼寨,并派遣了300名水军驻守沙门岛(今长山列岛西南的庙岛)。元代时,政府也曾在登州设立元帅府,并在牟平一带驻军。虽然这些海防措施主要是战术性和局部性,但可以看作是我国海防建设的初步尝试和萌芽。 明代的海防制度在朱元璋的推动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海防战略。明代的海防设施主要采用卫所制度。每个卫所驻军大约有五千六百人,由指挥使统领;每个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有约1000至1200名官兵,由千户领导;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百户所驻军约112人,由百户统领。为了便于指挥,海防系统常常将多个卫所联合指挥,设立“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统一管理多个卫所的海防任务。 当时,为了应对海上的威胁,明朝在沿海重要的防守地带设置了防御工事,如寨、巡检司、营堡、烽堠等。此外,每个卫所都配有战船,水陆配合,协同作战。比如浙江地区,战舰多达548艘,广东的六大水寨约有300艘战船。
展开剩余70%发布于:天津市天天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