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爆发的三年解放战争,是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内战,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解放军虽然人数较少、装备较差华夏配资网,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最终消灭了800万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成功解放了中国大陆和海南岛,建立了新中国。
当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很多人,甚至包括解放军自己,都不太看好这场战争。因为国共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凭借领导抗战胜利的威望,充满了信心和雄心。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蒋介石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成功整合了国民党内部,打败了许多曾经与自己对抗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那时,国民党有430万大军,除了少数军阀如阎锡山的晋绥军、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以及西北的马家军等,其他地方的军阀基本都被蒋介石收服或消灭。
即便是阎锡山和新桂系这些仍然保有一定独立性的部队,也没有以前那样强硬,他们对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变得更加顺从。所以,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国民党不仅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和几乎所有的大城市,还在美国的支持下,拥有了一个高达430万人的美械部队。
展开剩余77%也就是说,在这时,蒋介石不再面临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来自自己军队内部的众多军阀不听命令的困扰,同时也拥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来自美国的海量军火,使得国民党军队在训练、战斗经验和装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完全超过了装备简陋的八路军。
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因此显得非常强硬。当毛主席提出了两党合谈、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时,蒋介石根本不屑一顾。这种强硬态度最终导致了双方矛盾的升级,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在不断的退让中,被迫进入全面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一开始,国民党军队就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因此国民党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全面进攻。蒋介石的气势和作风与1937年日军的侵华战争不相上下,当时的日军口号是“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1946年,蒋介石的目标是“六个月内消灭八路军和新四军”。
在战争的头几天,蒋介石确实保持了极为高压的态势,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甚至一度攻占了红色圣地延安。解放区的根据地也在国民党的进攻下不断缩小,似乎胜利就在眼前。然而,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并未意识到,在双方实力差距最大的时候,他们虽然占领了一些地方,但其实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三年里,国民党军队虽然消灭了大量的解放军,但是在局部战场上,国民党也有过胜利。例如傅作义在张家口战役中的胜利,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在四平的胜利,甚至是1949年金门战役的胜利。但这些胜利的规模都非常有限。国民党即便是在最巅峰时期,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也不过是歼灭了解放军的团级单位,而对于师级单位,国民党始终没有能力消灭。
因此,蒋介石虽然在战争初期凭借人数、装备和经济上的优势,取得了许多胜利,但这些胜利与其说是国民党军队的胜利,不如说是解放军根据毛主席的战略,采取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策略。国民党军队虽然逐步占领了解放区,但解放军并未直接撤退,而是在每次撤退中消灭了大量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最为倚重、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机动部队,逐渐在解放军的反击中被消灭。这使得国民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转而集中力量进行局部进攻。
因此,尽管解放战争看似非常惊险,国民党在很多时候占据了明显优势,但实际上,毛主席和解放军始终把握着战局,占据着战略主动权。尽管国民党组成了800万的大军,但最终连一支解放军的师级部队都没有消灭,这也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问题,证明蒋介石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解放战争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来自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毛主席之所以强调“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并不是担心蒋介石军队的强大,而是担心外部势力的干预。因为解放战争爆发时,冷战已经开始,世界的铁幕已经拉开,面对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美国和苏联都不可能袖手旁观。
毛主席最担心的是美国的干预。如果美军真的介入,以美国的工业实力和先进武器,解放战争可能会陷入泥潭。而苏联的干预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考虑到苏联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一旦中美对立加剧,苏联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出兵,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内战甚至分裂。
两次国共内战已经证明,只要中共不犯错,蒋介石无论多么强大,最终都无法成为对手。
发布于:天津市天天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